最近市场又开始无聊了可以加杠杆的炒股软件,唯一值得看的就是几家巨头的一季度财报。
京东、阿里巴巴、小米、腾讯今年表现都不错,唯独拼多多有点掉队了。
5月27日,连休三天的美股三大指数集体高开,全线上涨逾2%。
而在另一侧,以拼多多为首的中概股冲高回落,其中拼多多股价暴跌13.64%,单日市值蒸发约1600亿元,成为当日中概股板块表现最差的个股之一。
中概股普遍走弱与美股大盘上涨形成鲜明对比,究其原因,除了拼多多自身财报不及预期外,更深层次的原因或许与特朗普宣称的欧美贸易谈判缓和、美国加速推进“去中资化”政策有关。
拼多多一季度财报:营收约957亿人民币,同比增长10%,经营利润183亿,同比下降38%,营收和利润均低于预期,盘前股价最高跌幅超20%,最终收跌接近14%。
展开剩余73%但是前两年的拼多多可不是这样的。
我们刷视频都喜欢看开局不利但重生逆袭,走上人生巅峰,打脸所有人的爽文,其实拼多多就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。
2015年拼多多刚出现的时候,市场都很不屑,觉得这做的就是“五环外的生意”,一点也不高端。
但拼多多的目标很明确,就是主攻下沉市场,走农村包围市场的路线。
这点跟蜜雪有点像,不去卷红海的中高端市场,反而聚焦低端市场,撕开了一条新的口子。
当然可以加杠杆的炒股软件更绝的还是,拼多多各种拿捏人性弱点的营销手段。
给朋友“砍过一刀”之后,弹出来自己还剩1分钱就能提现,这你能忍住不试一试吗?于是裂变就这样无限延续了。
不知不觉,拼多多就从“人见人嫌”变成了“人手一个”的软件,同时,拼多多公司也创下了闪电一般的增长神话。
营收从2018年到2023年5年的时间,暴涨了18倍,市值超越京东,还曾一度超越阿里,风光无限。
但是,现在情况变了。
一方面,外部压力加剧。
国内,京东和阿里都有国补,京东还搞了外卖来给电商引流。
而且除了这两家老对手以外,抖音和快手的电商其实也是一个威胁,刷着视频就把东西买了,娱乐加消费的闭环很短。
国外,关税政策下,temu从全托管转向半托管,收入表现大幅低于市场预期,出海想象力压缩。
另一方面,拼多多内部生态也很难适配现在的环境。
拼多多一路是靠内卷卷出来的,卷价格卷量卷商家。
“仅退款”最早就是拼多多发明的,虽然本意是为了保护消费者。
但是这几年执行下来,正常的商家和消费者都没落好,反倒是利好了羊毛党和低质商家,损伤了平台生态。
生态变差,消费者审美疲劳,一季度的交易服务收入只同比增长了6%。
再加上,这两年各行各业都在反内卷,外卖、光伏、新能源车等等,作为内卷鼻祖的拼多多,自然也要被迫转向。
这就是拼多多“千亿补贴”的由来,也是一季度利润大亏的原因之一。
百亿补贴是针对消费者,千亿补贴,主要是扶持商家。
包括,减免物流成本、下调服务费,以及产业带扶持,补贴商家做设备升级和产品研发。
也就是拼多多在逐渐清理生态,从卷价格转向看重质价比。
方向是对的,但这确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,而且投入巨大。
但这也是拼多多的选择,那就是在用户、商家和股东之间,选择了用真金白银补贴前两者,而非股东。
在公司增长和股东回报上,也选择了前者,而非用分红挽留股东。
从投资上来讲,在公司利润下滑的情况下,短期看PE意义不大,还是要更关注长期逻辑。
也就是电商零售业务最后到底能不能升级转向成功,对一路拼过来的拼多多来说,还是可以期待一下的。
当然,作为消费者,应该还是能先受益于平台治理的,两头至少先能落一头好。
发布于:广东省赢赢顺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